【科学面对面】NG一作专访:从茶树的遗传密码到代谢性状,如何从基因蓝图中"定制"好茶?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古有文人以茶会友,今有“牛马”用茶提神。古往今来,茶树一直是全球广泛种植的非酒精饮料作物,其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赋予茶叶独特的风味和健康价值。解析茶树基因组信息,揭示调控茶树代谢性状的主效基因,对茶树群体演化和未来精准育种具有重要基础。
2025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兴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常松研究员等团队联合在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analysis of 1,325 Camellia accessions sheds light on agronomic and metabolic traits for tea plant improvement”研究性文章。该研究对全球1325个茶树种质的基因组深度分析,并结合300个品系(1200份样本,每品系4个生物学重复)的植物代谢组,揭示茶树重要代谢性状的遗传基础,为茶树精准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海中科新生命为本研究提供了植物代谢组检测。
本研究主要结论
结果1:揭示曾被单独分类为一个变种的C. sinensis var. pubilimba在遗传上并未形成独立分支,其形态特征(如茸毛)不足以作为分类依据,建议将其归入现有两个变种(中国小叶种、阿萨姆大叶种)。同时,从遗传序列变异层面证实古代茶树是野生品种至现代品种的中间过渡类型。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和驯化中心,支持茶树从中国向外传播的历史记录;
结果2:首次揭示茶树基因组中的有害突变数量及在群体中分布频率,这些突变主要与环境适应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相关;
结果3:种间基因渗入参与了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可能是导致茶树风味变异的主要原因;
结果4:GWAS分析确定了数千个与叶片形态(长度、宽度、长宽比、芽重)显著相关的SNPs及候选基因,阐明叶片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
结果5:mGWAS分析鉴定了多个与黄酮类化合物,儿茶素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如CHS基因拷贝数变异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bHLH 62是调节(-)-表儿茶素合成的关键基因,为解析茶树风味代谢物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对话一作
上海中科新生命特别邀请论文一作孔维龙副研究员进行了对话交谈,为大家做进一步的深入解读。

1. 当前茶树种质资源和代谢性状遗传改良面临哪些挑战?

2. 请简要介绍一下目前茶树变种分类情况,及新研究结果对茶树变种分类的贡献?

3. 本项研究的主要亮点有哪些?

4. 在茶树代谢性状研究时,如何更好获得茶树的代谢特征?
作者介绍
张兴坦
研究员、博导
长期从事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擅长植物复杂基因组的组装和生信信息学分析。近五年来,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在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等期刊。
孔维龙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树关键风味物质和物候期性状,先后完成了茶树首个泛基因、泛转录组、三维染色质图谱、次级代谢物调控网络图谱,并定位到多个风味代谢物和芽期相关主效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等身份发表于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The Plant Journal等学术期刊。
中科优品推荐
【中科新生命】可提供基于高质海量数据库的非靶向植物代谢组学服务,同时实现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的检测分析,助力植物方向研究。
